城市调查从20个点出发,叹成都骑车上班咋

今年1月底成都公交史上最大调整,正如我们在稿件中所写,随着轨道公交二网融合,UP君以及身边的朋友发现不少公交车的频率从6~7分钟延长至10~12分钟,如果恰逢天气晴好,大家宁愿骑车去搭地铁,或者是直接骑车到公司。

但是,有一说一,这些自行车道主要依托环城生态区的楔形绿地、河流水系资源、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满足居民日常健身娱乐功能需求是相当巴适的,但对于上下班及上下学出行需要只是起到部分兼顾的作用,要想愉快地在城市的众多街道中穿行,对于他们来说,依然不是容易的事情,UP君经过实地骑行以及网友投稿发现,原来成都对骑行上班族并不太友好,你不信?我们就来列数成都自行车道的七宗罪。

自年开始,成都大力打造自行车专用道共计公里。三年过去,这些骑行道路已经陆续呈现,为骑行者提供独立安全、连续宜人的自行车专用骑行空间。比如三环路,有自行车专用道,休憩驿站,还有共享单车停车点,沿线风景也不错。

△三环桂溪立交△三环琉璃立交附近

城市主干道也保持了极好的水准,自行车道宽敞,两侧退距也足够,若是与绿地、河道相伴,骑行舒适度都相当不错。

△科华南路△天府大道北段

但是,并不都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

A

完全没有自行车道

与货车为伍的滋味很酸爽

看到这个标题,一直在三环内生活的小伙伴估计没有太深体会,没错,这样的情况主要发生在新兴区域。真的,成都发展太快了,曾经的城乡结合部早就摇身一变成为密集的居住区,但,自行车道的建设显然没有跟上。

点位1:老双中路

成都最红的区域高新区,天府四街西段尽头,高楼大厦戛然而止,道路南侧大片的油菜花田会让你产生“这不是国际城南”的幻觉。最要命的是,当你从天府四街左转上老双中路,才发现城乡是如此快速地切换,本就泥泞的道路,被大货车轧得坑坑洼洼,你在避开那些被轧得稀烂的大坑时,还得躲避身旁疾驰而过的大货车,尘土扑面,内心如道路两侧的荒野一样,拔凉拔凉的。

△老双中路路况

点位2:成龙大道

大面也是绕城外一个极红的居住板块,绕城成龙立交是这里的居民从主城回家必经的道路,当然这也是一段崎岖而颠簸的道路。

从照片可以看到,还没出绕城,无论是自行车道还是绿化带都有些浮皮潦草。

△绕城成龙立交

自行车道穿过的地方也是乱糟糟的,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至少有一条专用道。

△绕城成龙立交附近

出了绕城,你会惊讶地发现,成龙大道竟然没有自行车道!只能与多如牛毛的货车、工程车并行,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卷入车轮。天天骑车经过的网友表示:在成龙大道骑行,是在跟货车、水泥罐车、公交车抢时间,骑个自行车在旁边感觉在抢生命,只想两下把这段蹬过去。

△绕城外成龙大道

不过,有个好消息就是,成龙大道南侧已经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快要完工了,真的是骑行者的福音啊。

△绕城外成龙大道非机动车道

B

兜兜转转的人行过街天桥

车子无用武之地

点位3:金盾路

成都街头的三岔路和五岔路不少,很多都采用红绿灯,解决行人、自行车过街问题,或者采用过街天桥,但是红照壁街到金盾路上,短短来米的路上,居然有两个过街天桥,大大降低自行车的通行效率。不少骑行者都主动选择绕过这个区域,实在要经过,那就只有跟汽车抢道了。

我们到现场实地看看,红照壁街往西,来到与上南大街交汇处,碰到第一个天桥。

△金盾路与上南大街交汇处

对面的长富花园近在咫尺,但是你必须上天桥,绕一圈。

△金盾路过街天桥

你不想上天桥,继续向西骑行一百米左右又是一座人行天桥。

△金盾路与文翁路交汇处

要想到对面街上去,要嘛上天桥,要嘛绕到两百米外的祠堂街,当然很多人不想这么麻烦,直接在车流中穿梭,非常不安全,也影响了通行效率。

△文翁路过街天桥

试问,为何有如此奇葩的设计,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路面下的东城根街隧道了。这里有两个隧道出入口,为了保证机动车的快速通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只能让道。有网友吐槽:“成都这个路全是给机动车修的,这个天桥,看起是走人的,其实也是给机动车修的,根本就没考虑过自行车方不方便这个事情。”

△文翁路隧道出口△金盾路隧道出口

C

跨三环下穿铁路

上天入地太不容易

除了无处不在的过街天桥,在主城区还有两个环线,对于道路的分割影响非常大,一条是市区内的铁路环线,一条是快速路——三环路,过街非常不方便。

三环路,道路中央的汽车汹涌如潮,即便是辅道也有不少的车辆,尤其是早晚高峰,骑行者被挤到人行道上也是常有的事,但最焦人的就是过街,以及穿过立交桥,我们来到西门和东门两个点位实地看看。

点位4:光华大道三环跨线桥

从三环内上天桥,坡度比较缓,看前面的老大爷骑车上坡也不费力。

跨三环部分的天桥也比较宽敞,人来人往,整体过街比较轻松。

△光华大道三环跨线桥

点位5:成仁快速三环立交节点

三环最新修建的立交当属成自泸入城段和成仁立交,于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解决了三环路内外侧的连接,同时也实现了天府机场高速与三环路的交通转换,极大缓解琉璃立交与娇子立交的通行压力,提高三环路通行转换能力及周边道路整体通行效率。我们也去新修建的成仁立交体验了一下自行车道,是否方便市民进出城。

可能因为修建不久,百度地图上居然没有立交的人行天桥,依然提示大家走其西侧米、位于城东客运中心门口的老过街天桥。

△城东客运中心三环跨线桥

天桥的自行车道修得很宽敞,整体呈北字型,主道的东西两侧都有,跨度也大,坡度较缓,骑行舒适度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单车的管理也跟上了,大家可以看到桥下并没有什么僵尸车,因为这里被单车企业设为了禁停区。

△成仁立交三环跨线桥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铁路环线下的路基涵洞,从创业路到青龙场,虽然都不尽善尽美,但对于骑行者的友好程度,大家一看便知。

点位6:大悦城隧道

众所周知,车行隧道是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行的,不过在这里还是不时看到电瓶车下隧道。

当然守规矩的人还是占多数,非上下班高峰,这个自行车道人流量还是挺挤的。

隧道里也算宽敞,骑行没毛病,一定要挑的话,就是灯光略显昏暗,话说大悦城在这里面安几个灯箱也是极好的啊,既美化了空间,也宣传了自己。

△大悦城隧道

点位7:中环创业路铁路下的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在铁路路面下,需要下车推行,墙壁经过涂鸦装饰后显得没那么惨淡无色了,路灯也比较亮。

中环创业路隧道

点位8:科园南路下穿铁路西环线人行通道

可能由于是临时通道,外围荒芜的杂草,隧道内水泥地、白粉墙还是让人觉得太朴素了,骑行者需要下车推行。

△科园南路下穿铁路西环线人行通道

点位9:青龙场涵洞

高度大概2米的涵洞,被网友称为“猫眼洞”,低矮、狭窄,来往的行人、三轮车、电瓶车、自行车还非常多,墙壁上是繁杂的管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霉臭味。并没有很高(但也不矮)的UP君路边扫了辆单车,要低着头才不会担心头发被涵洞的顶薅掉,只想尽快驶离这个让人压抑的涵洞。相关链接:青龙场vs龙潭寺,主城区的两块洼地,你pick谁?

△青龙场涵洞

D

突然消失的自行车道

你让我怎么骑?

城市内的主干道一般都有自行车道,比如东大街、二环路,但部分道路的自行车道捉襟见肘,而有些次要干道甚至就没有自行车道了。

△东大街牛王庙段

点位10:光华村街二环路口

作为一条城市主干道,相比于前面提及的东大街、二环路,光华大道实在算不上宽敞,它的自行车道也相对比较窄,不过到了二环路口,这个自行车道确实对骑行者太不友好,窄就不说了,还被旁边的停车区域和隔离栏杆夹击,对比旁边宽敞的机动车道,只想说差别咋这么悬殊啊?

△光华村街二环路口

点位11:锦里西路

而在锦里西路,虽然路还挺宽敞,但自行车道消失了,路标指示骑行者走人行道,实际上很多人会选择快车道。

△锦里西路

尤其在路口,人行道窄、车较多的情况下,自行车、电瓶车很显然会乱穿。

△锦里西路

点位12:海椒市街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门的海椒市街,可以明显看到,右侧的人行道宽度不一,停的车辆也不少,骑车上去只能占用人行道和行人抢路,骑行者会很自然选择快车道。

△海椒市街

E

打围施工

能否也给自行车一点空间?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集中推进城市更新,地铁、道路、工程等项目打围施工在所难免。对于骑行者来说,打围施工又是一个能避开就避开的地方。从下面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到,如何切实有效加强和规范占用、挖掘城市道路施工管理,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方便市民群众出行,成了城市建设管理的“必修课”。

点位13:祠堂街

人民公园门口的祠堂街正在进行更新改造,打围施工占了半条街,只留了两条机动车道,骑行者要想过就得贴着车走,滑稽的是,旁边的打围区域里一点动静都没有,人在里面可谓闲庭信步。

点位14:小南街

小南街正在进行13号线和17号线的打围施工,值得庆幸的是本不富裕的街道留出了专门的自行车道,不过远远地看过去,怎么烟雾缭绕的?走近一看,是工地设在围挡上,为了减少雾霾装的自动喷水装置,正卖力地喷出水雾。

减低雾霾骑行者都是支持的,但这水雾的高度不高不矮,刚好就在骑行者头上喷,网友戏称“水帘洞”,若是你还戴着眼镜,那就更狼狈不堪了。

△小南街

点位15:致民路

地铁围挡喷出的水雾,叠加沿街停放的车辆,你这是逼着骑行者在路中央骑车啊。

△致民路

F

特殊地段

在车流中穿行

在部分路段,由于车辆的汇流,也会导致自行车不得已和机动车混杂在一起。

点位16:锦城广场

比如锦城广场,天府大道北段出城方向,车流在此,有右拐到环球中心的车辆,也有继续前行的车流,还有在此停靠的公交车,因为这里有一个公交场站。

自行车走到这里,也没有过街斑马线,只能在车流中穿行。

△锦城广场

点位17:科华南路锦悦东路交叉口

就在锦城广场不远处的东面,科华南路与锦悦东路交叉口,也存在着汇流的问题。

从锦悦东路往东,经过了一个红绿灯后,还有一个红绿灯。

△科华南路

从科华南路向南,你若老老实实贴着路边走,会发现,不好,我怎么骑到了绕城高速收费站了?正确做法是在路中间穿行,径直来到科华南路辅路。

G

路灯不亮,修补随意

小细节很闹心

另外还有不少小细节,也让骑行不那么舒心

点位18:望江路

晚上八点,正是人来人往的时候,不知为何,望江路靠近川大一侧路灯都是亮着的,靠近望江楼公园一侧,路灯三三两两都罢了工,幸好沿线茂密的树林里还有公园自己的路灯,稍微能点亮一下街道。

△望江路

点位19:三环路

UP君在考察三环路的时候发现,自行车道的路面跟我们日常见到的混凝土或者沥青路面不太一样,每块板材大小一样,看上去就像钢板一样,实际上这是混凝土材质,事先根据施工需求,在工厂预制好的,现场不切割,直接组装完成,其防滑性、耐磨性、耐脏性等指标都很好连汽车都能跑。据悉,这也是成都市在市政道路中首次大规模采用“拼图法”建设非机动车道。

但要吐槽的是,这种环保和创新的“拼图法”施工,带来了不太连贯的骑行体验,就是每过一个板材,自行车都要腾一下,不太舒适,而且你没法骑快一些,就跟汽车遇到连续的减速带一样。建议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哦。

点位20:锦里西路

至于破损道路的修补,从下图就可以看到,相当随意了,一块块水泥像一个个补丁。其实这还不是最烂的,有些比较偏僻的区域,那种破烂的、年久失修的自行车道,看起是用来骑车的,其实是用来锻炼钩子的,骑一年下来,弹出强健的坐墩儿肉不是梦啊,连健身房的钱也省了。网友调侃:修起第一年漂漂亮亮,第二年皮皮翻翻,第三年“漏洞”百出,第四年“泥”沙俱下,骑上去当场去世!

△锦里西路

说了这么多,有些小伙伴会问:UP君我们成都的地铁里程都全球第四名了,你还在推广自行车,是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哦?当然不是,在成都市新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图据:雷雨排行榜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气候产生了变化,甚至对生命系统形成了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步伐,截至年10月,全球已有个国家相继提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我国也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在十四五规划中,成都提出力争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示范城市。

借鉴世界其他先发城市关于碳减排的经验做法,可为成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启示。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例,早在年它就提出到年实现碳中和,是世界上首个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城市。截止到年,哥本哈根已经在年的基础上完成了52%碳排放的削减。在《哥本哈根环境规划》最新的-路线图中,哥本哈根阐明将从能源消耗、能源生产、交通、城市管理四个角度展开行动。交通方面,为骑行者提供了极佳的骑行环境,也让它在年评选出的20个全球自行车友好城市中名列榜首。

自行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将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领域的减排重点,显然是值得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如何提升居民上下班骑行品质,让居民自愿选择自行车出行(60%以上的市民每天的通勤是靠自行车完成的),我们来看看哥本哈根的经验,以及其背后由丹麦制定的《自行车上的丹麦——自行车发展国家战略》,UP君归纳总结了6条战略措施:

A、关于道路建设

支持更多的城市建立自行车高速路(CycleSuperhighway);

在学校周围建立分离的道路,隔离骑自行车、步行和其他交通到校线路;

下雪天相关部门要先清理自行车道,再清理机动车道;

△图据丹麦投资促进局

小细节也很多,比如统一而鲜明的自行车交通标识系统、十字路口专为骑行车暂停设置的脚踏板与栏杆;专为骑行者设置倾斜的垃圾桶,不用下车能随手扔掉装咖啡的纸杯,处处让骑行者感受到在这座城市中的幸福感。

B、关于车辆停放

在火车站和其他交通枢纽为自行车建立更安全和更有吸引力的停放设施;

成立专门的监控专家小组,研究减少车站的自行车盗窃的措施。

C、关于交通规则

独立的自行车信号灯,自行车流量较大的交通走廊采取自行车信号联动控制,实现“绿波”效果,并给予至少4秒的信号优先;

在自行车道旁安装特殊的“自行车计数器”,它能够自动识别经过的自行车并显示每日和每年的道路断面自行车累计流量,不仅为政府提供实时数据,更增强了市民骑车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D、关于交通接驳

为单车专门建设了运输专列,地铁和火车设立自行车车厢,甚至提供自行车维修等配套服务。

E、甚至对企业雇主施加影响力,促进员工采用自行车通勤,相应的扣除或减免公司税收。

增加对骑车上班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ly/13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