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东巡吉林道路的修建

元、明时期,东北原有驿路,从盛京(沈阳)到今天北京,基本是通畅的。从盛京往北驿路的修建不是规范的,驿站的设置也不正规,尤其辽宁北部和吉林境内,更是有的地方有路,有的地方无路,有路的地方也是非常狭窄和难于行走,加上久无人走,就会树木荒草丛生,遮蔽道路。

康熙在康熙二十年(年)有了东巡吉林乌拉的打算,首先想到的是修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初八,康熙就曾密谕奉天(即盛京,今沈阳)将军安珠护:“尔可密遣副都统穆泰暨贤能官员,将所行途程与驻跸之处,自兴京(名赫图阿拉,后金最早的都城)通乌喇(即吉林)径路,详看绘图。于同往官员内,择通晓者一员来奏,恐踏看未周,不能详记道里山川也。因无定期,未行明示,若俟定后商酌,恐不及矣,故尔密谕。”

为了这次东巡,从康熙二十年底就着手整修驿路,但是下旨之时,已届冬季,势必进度缓慢,尤其是距吉林乌拉里的最后一段路程。“都是巍峨的峻岭和深陡的溪谷,有的是需二、三日才能穿过的荒凉平原”。

有了这次驿路的修建,又从吉林境内的伊巴丹站(又名“一把丹”,今伊通的伊丹)到吉林,设置了刷烟站(又名苏瓦延站,在今长春市双阳区内),依儿门站(又名伊勒门站,在今永吉县金家满族乡境内),搜登站(又名苏通、蒐登,在原永吉县搜登站乡,今归吉林市船营区),尼什哈站(又称乌拉站、密哈站,在今吉林市龙潭区内,是当时吉林乌拉向南、西、北、东驿站的中心总站),打通了北京至盛京至吉林的通路。

当时的驿路到底有多宽呢?各种史书中均无记载,只有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说:“路宽十英尺”,有的乡镇志和当代有的学者写作“这条道路宽三丈六尺”,三丈六尺以当时的官方规定,一营造尺为31厘米计算,也是11米多。南怀仁是搞科学的,他所记的10英尺是不会有误的,一英尺等于0.米,10英尺合3.05米,英尺和当时清朝的营造尺长度差不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米。

根据吉林人徐德源回忆,伪满洲国初修吉林至新京(长春、伪满洲国新京)的公路前,从今天吉林市长春路通大小绥河、蒐登站、岔路河的公路,也就是当年康熙皇帝进吉林的路,“原来道路比较窄,大约有两三辆大马车宽”,一辆马车宽1.7米左右,算上间隔,三辆马车并排走也不超过7.5米,况且康熙二十一年时,吉林刚建城不久,道路不可能比民国时期宽。

另外,根据年版《永吉县志》记载,吉林市通往桦甸的吉桦公路,也就是康熙三十七年(年)康熙东巡回程的路,在年改造路基时,“路基宽13米,路面宽7米”,也没有达到三丈六尺,正确的理解,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东巡时的路面宽应为3米多点,这也符合南怀仁“十英尺”的说法。

康熙皇帝东巡时的御路,是什么样的?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是这样记叙的:“为了使皇帝骑马、后妃们乘轿能够运行,从北京城到东边的终点(指吉林乌拉),凡要经过的最偏僻的地方,全都开筑了崭新的道路。

”“路宽十英尺,逾山涉谷,逢河架桥,长达一千多里,尽量修得笔直平坦。投到道路两旁的土,堆成一英尺高的规整的土墙,立有标柱,标示里程。”“道路很好地保护着,晴天如同打谷场一般光滑。

为了维护道路,在皇帝和后妃们经过之前,为不准任何人经过,沿途均派人看守着。”“这是皇帝每次旅行,必须准备的,而且归途还必须另修一条道路。道路两侧接连不断地挂着绣龙的挂帐,很像我们的帷帐。”

“皇帝自身为了狩猎,常离开大道,在人迹稀有的山中,开辟小道前进,就是和后妃们一道前进时,他为了不损害大道,也带着他那一队人马,离开大道前进。”

南怀仁在这里已相当明白地叙述了当年东巡道路的情况,但是他说的一路上“道路两侧接连不断地挂着绣龙的挂帐”一句,我们今天推测,靠近城镇时要在全部路旁设黄龙帐,进入到丛山密林中时,可能不会那么认真,也可能是在皇帝、皇子、后妃、主要大臣们过后,就会撤掉,后面的官兵可能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因为这些黄龙帐要不断地向前一段一段地倒换着安设,不可能在二十多里长的路上倒来倒去,那要影响进度的,真是想象不出当时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白癜风能根治么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ly/52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