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系列鸡汤喝多也上头
什么是心灵鸡汤呢?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看似慢慢的正能量,都让心灵迷茫苦闷中的人仿佛看家一盏明灯,仿佛补充了能量。
心灵鸡汤是从何起源的呢?它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说起。
杰克.坎菲尔德,60年代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当时嬉皮士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嬉皮士唾弃成功。这个学士学位确实没有用处。坎菲尔长年在加州当中学老师,眼看大半辈子马马虎虎地过去。到八十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45岁生日时,他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看。紧盯目标,果然有用:他后来每次演说,说到这里,感动万分。“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种事,西方人叫做“灵感”,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总之,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书写好了,大约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出现了成型于年的大名鼎鼎的《心灵鸡汤》。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我们发现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得出一个人生感悟或道理。其目的,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那么表面上看来,大家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他的目的性和带来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但是鸡汤文这样,表面看是在扬善,但其本质目的还是为了引导人们思想。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如果我们遇见问题不去解决问题,而只是简单的换一种看问题的方式,我感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顶多让你高兴一些,心态良好一些。那么我们还如此努力的学习生活干什么?没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躲在鸡汤里逃避现实,用鸡汤文的内容和释义麻痹自己,那么我们还不如去信一种宗教。最起码现在宗教的自行解释的价值观更为完善。
如果是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这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烦恼依旧在。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在其职场刚开始的时候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耽误的可能只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
很多鸡汤文,也不是完全是对问题避而不谈,他们常常会先跟你讲个故事(网上的鸡汤文经常会将人物以朋友、亲戚、同事等等各种身边的人物身份出现,描绘得惟妙惟肖),然后通过故事编造或扭曲一个看似合理的道理,再向你阐述出来,虽然可能是些歪道理。
我们看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心灵鸡汤文中的典范。那些写心灵鸡汤者和信仰心灵鸡汤的人也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所以,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这个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他的结论是好的,但是他的推论是错误的。鸡汤作者为了得出他的结论,刚好写到对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马上停笔了,没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圈子,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富翁来说,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明天他又可以去骑马,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这些对于渔民、放牧人、猎人看来说都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当然觉得不稀奇。但对于富翁来说是新奇的,关键在于,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他有这种权力。但是渔人并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终老至死,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在。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还可以给补几句。
“结果突然来了暴风雨,富翁一看时机不对,立刻跳上自己的游艇跑了,跑到下一个没有暴风雨的小道上继续休闲放松了。而渔夫,只能在这个岛上用血肉之躯硬抗暴风雨的冲击和伤害了。”
如果有人不服,我希望他能现解决我补充的这个问题,是吧。
我们如果这样看心灵鸡汤,就会看清楚,他们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讲究的怎样将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正面很阳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逻辑已经被他隐去避而不谈,而是选择一些对他自己有利的角度来阐述问题。很显然,这个渔夫的身份隐喻了我们当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都像渔夫一样,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现在突然来一个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解气啊!然而,现实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故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使得很多人逻辑混乱。
分析一下爱看鸡汤喝爱传播鸡汤的群体吧:
1.非一流学校的大学生。真的不是歧视,这个现象太明显了,空间里李嘉诚的谆谆教诲,基本上出自这些人之手—肯努力但天资一般的人最容易成为成功励志学的俘虏。
2.中青年女性。一般以70后、80后,孩子不是很大的妈妈为主,她们一般生活稳定,节奏比较固定,因此最容易转发人生真谛类的鸡汤。
3.中小学生的QQ空间用户。原因待考。据我所知,折磨大家几十年之久的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所引用的材料往往是心灵鸡汤类,记得初中时被半强迫购买的写作材料宝典几乎全是这玩意。下课了还在QQ空间如饥似渴地喝鸡汤的,要么是学霸,要么可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4.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tw/13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