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发射后,空间站再次发生重大变革,
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显著变化,形成一个完全展开的“大鹏展翅”状态!
为实现此目标,航天员将进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胆操作,每一步都将创造历史。
各位乘客,我是您的空中导游,让我们通过动画,展示中国空间站接下来的变革。
首先,这是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最关键的部分之一,一端对接天舟货运飞船,可直接将货物运送到核心舱;另一端对接节点舱,与神舟飞船对接;节点舱右侧对接问天实验舱,左侧对接梦天实验舱。
观察到这里,这就是空间站当前的形态,最近一些网友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空间站,就是这个外观,但很快,这一外观将发生改变。
考虑到两艘神舟飞船和一艘天舟飞船,总重量可达90吨;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各超过18米,加上中间的节点舱,总跨度超过40米。
太阳能电池板,也称为太阳翼,长度超过55米,比我们的运20战略运输机的宽度还要宽,这展示了中国空间站的巨大尺寸。
核心舱两侧也装有太阳翼,目前夹在中间,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取下,并分别安装到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的末端,这一过程称为转位安装。
一旦完成,中国空间站一期将真正达到最终状态。核心舱太阳翼长度为12.6米,安装后,整个空间站宽度将达到约70米,比波音还宽。
这样,中国空间站将呈现出“大鹏展翅”的形态,末端各有三块太阳翼,看起来像一个“艹”字头。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最终形态呢?答案是太空行走,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太空行走,航天员将手动将太阳翼从核心舱底座上取下,然后通过机械臂搬移到实验舱末端,最后安装到桁架上。
航天员将多次进行太空行走,除了爬行到实验舱末端外,还需拆卸螺丝、电线,并重新安装,这是相当复杂的操作,我们之前从未进行过如此复杂的太空行走,因此每一步都将创造历史。
为何要进行位置转换呢?简单来说,是为了确保太阳翼不会相互遮挡,保证发电效率。此外,还有一个潜在好处。
我们的太阳翼是柔性的,长12.6米,厚度仅为1毫米,可以像布一样折叠,完全折叠后只有10多厘米厚。航天员在太空中搬运起来非常方便,几乎不用担心碰撞。
安装后,太阳翼能够自动展开或折叠,过程只需几十分钟,可重复进行折叠,设计非常巧妙,发电效率达30%,比国际空间站的22%要高出许多。
整个中国空间站的发电能力达到90千瓦,足以支持所有设备的同时使用。这就是中国空间站的独特黑科技,柔性太阳翼。
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空间站有多强大?它的重量仅为国际空间站的六分之一,但却实现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员活动空间、二分之一的发电量、五分之四的实验机柜数量。这种设计效率比国际空间站高出了许多。
中国空间站三个舱段的初始重量为67.5吨,航天员的活动空间为立方米,设计发电量为90千瓦,安装了25个实验机柜。
即使只有一个天和核心舱,也具备国际空间站的曙光号核心舱、星辰号服务舱、团结号节点舱三个舱段的功能。
这就是自主研制的好处,所有舱段的功能都经过统筹规划,几乎没有重复和浪费。
在不浪费的基础上,中国空间站还尽可能确保高可靠性,多个系统相互备份。
例如,天和核心舱负责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但问天实验舱也备有一套控制系统,一旦天和的控制系统故障,可以立即切换到问天来控制,确
保整个空间站不会失控。
让我们再次瞥一眼太阳翼,这一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其太阳能电池板都直接安装在中间,容易相互遮挡,导致发电效率下降。
后来,国际空间站从中吸取教训,设计了一个庞大的桁架,16个太阳翼分别安装在两侧,形成了一个扁担状,不会相互遮挡。
然而,桁架的代价也很大,非常笨重,且长度达米。
中国空间站在问天和梦天实验舱的末端安装了小型桁架,整个空间站组合起来也形成了一个扁担状,不仅为太阳翼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还大大减轻了总体重量。
相比之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成本和周期都大大降低。我们的科研人员将空间站技术优化到了极致,不为他们点赞都说不过去。
#深度好文计划#总之,中国空间站已经接近国际空间站的主体部分大小,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xw/1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