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我们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图片来自学习时报)周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年,周建平被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作,怀揣着“宇宙那么大,中国人应该去看看”的理想,他在载人航天领域埋头工作20余年,参与组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全面技术工作,解决了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开始打造自己的太空家园。历时30年,我们建成了完全自主、独立运行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现在的太空中,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多国建造、维护的国际空间站和中国天宫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成功跻身世界前列。我国的“太空家园”有哪些独特之处?航天员在“太空家园”里的工作生活有什么不同?空间站有哪些值得打卡的装备与技术?▲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图片来自中新社)打卡点1:太空运输队中国空间站在离地球约公里的近地椭圆轨道飞行,需要将大量的物资和多批次航天员乘组运送到空间站,航天员在太空短期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再安全地返回地面,这是一个天地往返系统。如果把空间站比作太空港,那么往返于地面与空间站之间的运输飞船就是繁忙的“太空穿梭巴士”,像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都是这个太空运输大队的成员。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起步,实际上当时面临着不同的路径选择,美国、苏联都发展了自己的航天飞机,欧洲、日本也在论证要搞航天飞机。年,我国的科学家、专家、工程师进行了大量的论证,最终选择了载人飞船的道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为航天飞机虽然可以重复使用,但它不能实现救生,而且我们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后来的实践证明了选择从载人飞船起步,既有技术上的保证,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救生手段。我国的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就是一个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既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货。神舟飞船可以运输大概公斤的货物上行,但这个运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后来的长征七号和天舟货运飞船,提高了运输能力,方式也更加经济。天舟货运飞船是非常有特点的,最大发射重量可达14吨。它有三种构型,除了全密封的货舱,还有半密封和全开放两种。这种设计是考虑到载人航天活动中很多大型空间设施、科学实验设施是在舱外的。天舟货运飞船上行的货物比重占整船发射重量的比重达到0.51,这在世界上已经研发的不同型号货船里面是最高的。这也使得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能够保证航天员在轨生活和工作9个月时间,而不是之前的6个月时间,保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飞船要完成往返运输,要实现和目的地连接,还需要精准交会对接。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活动三大关键技术之一,被誉为“太空之吻”,难度极高,国外曾有过失败案例。从年开始,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从无到有,至今已成功实施20余次精准可靠的对接,实现了从有人到无人、从手控到自动、从轴向对接到径向对接的技术突破与升级。我国用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了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验证。交会对接的前一阶段,主要通过地面与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相互协同,这需要2天时间。在飞船接近目标飞行器几十公里范围之前,它是由地面测控完成的,而在后一阶段,实现了从入轨开始全程自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货运飞船只用两小时就能完成快速交会对接,这是一个世界纪录。通过快速自主交会对接,一是能提高航天员的安全性;二是能使飞船安全停靠在空间站上;三是能让人员的工作负荷更小。当然,自主并不是地面不管,飞控人员、设计师仍会密切地
上一篇文章: 打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xw/1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