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营经济大发展调查报告历史之舛

东北经济再次蒙尘的原因尽管复杂,但化繁为简可归结于一个核心问题--民营经济的振而难兴。

东北经济再次蒙尘的原因尽管复杂,但化繁为简可归结于一个核心问题--民营经济的振而难兴。对此,一位吉林官员对本报记者说:「领导急不急?真急!」

自年以来,吉林先后实施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包括年起推进至今的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战略。近十年的努力,其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终于过半。但是,这远未达到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所希望的: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支撑。他指出,差距集中在总量不够大、层次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等方面。

现象背后总有现实的困境,现实困境往往脱不开历史窠臼,而制度或者说体制在其中扮演着「魔指」角色,制造着东北的辉煌和沉沦。在首届全球吉商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先后对吉林省工信厅,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等省市单位,通用机械、修正药业等企业进行了采访和深入调研,以图解开其中缘由。

人文割裂从辉煌走向沉沦的命根

历史是人书写的,但人也脱不开历史的塑造,不仅仅是人的命运,还有性格。从人文角度分析东北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毁掉了东北经济原本的霸气,也改变了一代人孕育企业家的性格。

东北曾经的辉煌是足够令人震惊的。在日本投降的年,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雄踞亚洲第一。多少「闯关东」的东北前辈在其中创办了钢铁、电力、机械等民企巨头。此后,在新中国第一轮工业化浪潮中,又有多少建设者奔赴东北,但与此前「闯关东」前辈独立创业所不同的是,他们是在「一呼百应」的革命精神指引下,用「听话」的政治正确性无私奉献。尽管这一时期,东北也创造了中国计划经济的一个个奇迹。然而,正是这一轮工业化浪潮将东北百年来积攒的吉商精神拦腰斩断,在计划经济体制发轫、成熟、固化中一点点烟消云散,直到其理想大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轰然倒塌。

然而,此时正是南方、沿海地区市场经济风生水起之际,东北这一代本应在市场化改革中试水的中坚力量,却在大量国企的衰落中茫然无措。这种人文割裂是极其残酷的,它造成了一种历史的不解: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却一溃难振。更造成了东北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与市场经济的格格不入。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翟宪枝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吉林人性格勤劳勇敢、宽容大气、朴实热情,但是存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传统观念束缚,主要是安于现状、老守田园、小富即安,缺少创业精神。」这种人文性格直接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两个症结。一是人们不选择创业,造成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的不足。吉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全国都热火朝天地搞『双创』,但在吉林市,严格来说氛围不是太浓。」二是,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家群体,造成了民营企业结构、竞争力、创新能力一系列问题。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轩对本报记者说,「我们东北缺真正的企业家,非常非常缺。」

于是,在发展民营经济上,东北给了全国人民一个「懒」的印象。对此,其「闯关东」的前辈必定不认可,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创业者们当然也不认可,如今南下创业就业的外流人才们恐怕也不认可。进入新世纪,新生代的崛起本应更新被历史扭曲的人文性格,但大多数却选择了离开家乡南下创业。即便是吉林省会长春,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劳动人口净流出、高素质人才流失局面。

年,吉林省吉商商会成立,这个试图重振吉商辉煌的机构将吉商精神概括为「坚忍不拔、恪守诚信、开放包容、敢作敢为」。显而易见的是,它要重振「吉商」这个群体,必须重振这种吉商精神,一种民营企业家精神。

睡不着的政府是睡还是干?

在目前的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下,东北的官员恐怕压力最大。

翟宪枝对本报记者说,东北振兴,关键在人,在观念创新。从政府、企业到个人,需要在思想和观念上做出改变和突破。改变的关键是残留的计划经济观念和狭隘的权力观念,突破的关键是「闯」,是创新,是服务。东北问题的根本,仍是在于政府越俎代庖,市场缺位。这个体制的结不打开,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因为它造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扭曲。

体制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基于行政权力的干预行为。吉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东北很关键的问题,主要还是在政府,计划经济惯性特别强,很难转过来,他也想转,但他不会转。经过简政放权的改革后,表面的干预是没有了,但仍然有一些隐形的干预;另外,把政府官员的很多权取消了,把过去的一些收费取消了,审批取消了,他们不知道干什么了,对政府的每个人员来讲就是侍应生,但他不会服务。关键是他不会服务!」

吉林大学孙兴杰副教授对本报记者说,民营经济难以发展直接与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有关系,「什么时候经济能发展?政府睡觉的时候。民营经济发展实际上不需要政府去管的,东北政府管得太多了,所谓的负面清单很多没有用,就像一头牛,你给它栓个绳子,然后说那边有草,你赶紧去吃吧,而你这边还拽着它。」

政府的权力干预,实际上还造成了民营经济的权力依附性,孙兴杰说,「东北人有句口头禅:有没有人,找个人给你摆平。他从来不相信规则,长春这么大的城市,将近四五百万人的城市还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心理惯性,我觉得根子还是在政府。」政府的堕政行为是体制问题的另一面。目前,吉林省发展民营积极的各项政策之所以未能发挥更大成效,主要在落实问题。吉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打个比方,老百姓投资万创业,结果失败了,那这一辈子就还钱吧。现在国家政策已经设计出来了,但咱现在没有这个配套落实,政府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创业风险补偿机制。问题就是政策如何落地。」

长春市工信局杨连仲副局长对本报记者说,「部分政策没落实到位,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另外,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我们具体办事的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把握上、对于事业的责任心上还有差距,他只知道研究国家、省、市文件、政策,规定之外的研究很少,规定范围内的事行就是行了,不行那肯定就是不行了。我们开门招商,人家进来之后呢,门就关上了,高兴而来,最后不满意而撤,它提的要求,我们这里没办法满足,而在南方它提的要求却完全可以满足。」

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确乎需要政府的引导,孙兴杰认为,「政府要做一个高效的、亲商的、亲市场经济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比较慵懒,比较堕政的政府。」

要素环境的致命伤拿什么去创业?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所有要素中,融资难恐怕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东北则是难上加难。以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长春为例,「十二五」期间,其民营企业每年融资缺口都在亿元左右,且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基本都达到10%以上。吉林通用机械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轩说:「我们感觉比较突出的就是资金成本比较高。」

其核心问题是,各类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大部分流向了国有及控股企业,一些国有银行仍然存在贷大不贷小、贷国不贷民的现象。在长春市的成长型民营企业中,有75%的企业资金缺少。同时,民营企业能够选择的创新型融资方式不足,在现有的22户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只有6户,通过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短期融资融券进行融资的民营企业也很少,另外,由于民营企业与资本市场联系不甚紧密,通过引入VC、PE等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进行融资的企业也很少。

翟宪枝对本报记者说,「我省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但由于企业规模、资产等有效抵押物不足等常常导致贷款难,而在南方企业的合同、订单等都可作为有效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在我省则还需要探讨。同时,在南方资本市场发达,企业融资渠道宽泛,获取资金的难度小、成本低;而东北地区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银行,因此银行的思想解放和服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银行放贷还是整个资本市场建设,都需要解放思想,所以说东北的思想解放是全方位的。」

吉林大学徐萍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吉林省本身就不是一个金融资本很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资金不足就得贷款,但面临的贷款条件又非常苛刻,比如说要贷50万,他说你得拿50万的资产抵押,他要有这50万,我觉得就不需要贷款了。所以,很多本来想创业的人他就没法去做了。」

严苛贷款条件、高昂的融资成本,极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吉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现在有一个政策让我们的民营企业非常困惑,民营经济大体就是实体经济,现在要去杠杆,企业贷款到期必须去倒贷,企业贷点款本就不容易,到时候了还得收回去,再给你贷出来,否则企业信誉就没了。而企业倒贷需要成本,这等于把实体收益转移到了融资中介部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这把政府也难为得够呛,我们帮企业解决不少这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国家不是没有政策,就是让他如何落地的问题,如何去执行,就是打破部门、单位的利益壁垒。这才是真正的支持。」

产业结构之短小企业生长的困境

从产业角度分析,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处在几乎所有优势产业的顶端,很多处在垄断地位,民营企业难以插足;另一方面,东北缺乏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环境,民营企业从创业到成长,生存能力很脆弱,需要一种规模化、聚集性的产业作为支撑,企业在这个环境中极易找到发展方向,大家可以抱团取暖。

吉林通用机械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轩对本报记者说,「央企一汽大众是我们最大的肉,它本身也有富奥等配套企业,比如说奥迪车需要装一个瓶子,大家共同报价,我报价最低,5毛钱就可以做。这时候,一汽就会问自己的那些配套企业,你看人家报5毛钱,你5毛钱做不做?行内叫lastcall。同样的价格,一汽会把这个单子给自己人做。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我弯道超车,我在新能源车上,研发新的技术,我拿出的东西他是没有的。」

吉林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吉林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受制于吉林市的产业机构,吉林市工业最开始的基础,就是「一五」期间国家给的企业项目。从年开始,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就固定下来了。这个产业结构有优点也有缺点,产业链比较短,产业配套投入也比较大,很难适合民营资本创业,也很难给起步比较晚的民营企业去参与。」该负责人认为,发展民营经济,必须的有一个清晰地产业思路,「吉林的民营经济发展,有空间、有潜力,但关键得有产业方向,应该从几个优势领域突破出去。我们做过调查,整个长白山的特产要是开发出来,就是千亿级的规模。」

整体而言,吉林省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三大三小」问题:工业经济占比大(占45.1%)、服务业占比小(占37.4%);重工业占比大(占67.7%)、轻工业占比小(占32.3%);传统产业占比大(占90.5%)、高技术产业占比小(占9.5%)。这些结构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广泛的、深远的,其影响程度取决于结构调整时间的快与慢、力度的大与小。对于目前的东北而言,激活民营经济已经是当务之急了。好在,东北已经认识到了,并且已经突围了。

政经北望(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是多少钱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zx/14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