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中国建筑学人缪朴的探索实践

    

《建筑与园林的对话:缪朴建筑设计作品集》

缪朴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本书从建筑师缪朴自年代以来的实践中选择了15个设计作品,其中12个已建成并曾在国内外专业书刊上发表,建筑功能涵盖餐饮、商业、展览、宗教、住宅、教育及公共活动设施等。

这些作品演示了建筑与园林的四种结合方式:室外空间作为室内活动的替换场所、建筑与园林各自扮演功能配对中的独特角色、建筑局部采取园林的形态,以及园林作为建筑中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详尽的设计概念解说、大量建筑照片及图纸(部分作品并含建筑构造详图),本书不仅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而且提供了详细的设计资料。

建筑师缪朴长期探索现代建筑在中国的本土化,有一个主题一直主导着他的探索方向:如何将建筑与园林(或室内外空间)配对来服务于建筑功能。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设计实践,缪朴基本上是独自一人完成了各个工程的全部建筑设计工作(部分工程还包括城市、园林及室内设计),从方案、施工图到施工配合,乃至建筑摄影,无一例外。自年代以来,普通中小型建筑的设计如何在真诚体现中国的文化、经济与技术现实的前提下做创造性的探索,他进行了诸多尝试。

“选择建筑与园林结合作为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切入点,目的不在于复活表面上的传统形式,而是找出隐藏在表面形式下的基本空间结构及其服务的实际功能,按今天的中国社会现实加以取舍或调整,最后用当前的技术手段来创造出新形式。”以下分享缪朴先生的几个作品及他的解说(摘录自《建筑与园林的对话:缪朴建筑设计作品集》),一窥建筑与园林的对话、共生。

■?室外空间作为室内活动的替换场所

小河穿过的一组庭院——

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上海近郊,在年代初兴建了一座占地达亩的公园“生态园”,给这个原本只有工厂住宅的区域增添了大量绿地。由于当地的许多公司及社区团体一直需要一个比办公楼或酒店更自然的场所,来举行小型团体的会议及休闲团聚活动,开发区决定在园中修建一个接待中心,内含公园管理楼及三个为上述招待功能服务的设施(后因经费限制调整为两个)。我有幸得到主持公园规划的周在春先生的邀请,在年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

生态园沿南北向形成一个长条形,其间被东西向的城市道路隔成三个对外独立开门的单元。位于中段的名为“水生园”,因为园中保留了许多原有的鱼塘及小河。接待中心的基地被规划为一个与公园外形相似的长条形,从水生园东南角开始,沿东侧园墙向北延伸。

△一层平面图

根据基地的形状,管理楼及两个会议设施“苇庄”及“幽僻处”依次由南向北,组成一个约米长、37米宽的长条形建筑群。每个设施内含会议大厅、餐厅、客房及厨房等。中心的三部分均有各自独立的入口,顺次开在建筑群西侧外墙上,面对一条与建筑群平行的车行道。

△从“幽僻处”北部向南望

??庭院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影响下,业主原要求我们将本工程做成三个独立的小别墅,周围环以草地。我们认为接待中心位于高密度城市的公园之中,基地周围的公园景观平坦开敞,节假日公园游人密集,独立别墅的做法将使该设施的室外空间因过分暴露而无法使用。为此我们借鉴了我国的传统庭院空间,将建筑分成小体块,将室外空间做成内庭院。院墙在本设施与公园之间、本设施中的三个部分之间造成分隔。这一庭院式布局保证了人们能享受一种为中国人喜爱的休闲方式――在私密的环境中悠然观赏自然。

传统庭院过分闭锁内向,反映了不鼓励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ftrq/13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