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拍2021秋拍张大千陆俨少吴冠中等
万物生天地,时来无细微,承首拍“有美:长物志”专场的广度视野,开拍CUPPAR于今秋特别策划“有美:万物生”品牌夜场。以万物入题,“有美:万物生”将中国书画与20世纪现代艺术佳作深化为五个特别单元,其中“山无尽”,汇张大千、董寿平、宋文治、陆俨少、陶冷月、林风眠、吴冠中、曾一橹、张光宇、朱德群笔下的江山记游。
山无尽:记游江山
张大千篆书“江山无尽”
年
35.5×cm约3.6平尺
款识:山崖树木似曹云西,人物舟船似吴仲圭,西山逸士评为明初人笔,自是真鉴也。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八、季爰
陶冷月风外泉声
×33.5cm约2.9平尺
款识:风外泉声侵静耳,雨余山色照清颜。楼居尽日罕尘事,人与白云相对闲。冷月陶镛。
钤印:陶镛大利、冷月
陶冷月是20世纪较早走中西融合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的作品以“新中国画”享誉画坛。其绘画在承传中国传统文人笔墨的基础上,又融入西画的明暗和透视技巧,创新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冷月山水”。正如蔡元培所说的“结构神韵,悉守国粹;传光透视,特采欧风”。
此作注重营造画面冷逸之美,描绘了一派冷寂幽然的山间景象。画家通过对坡岸、流泉、远山以及云雾的描绘,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处理的细致而又生动,让观者如临画中。而题画诗中的“人与白云相对闲”一语点破,原来,画家笔下的幽冷,皆是源自画家闲适悠然的心境,画意即诗意,诗意即新意也。
山水画传统技法,都是前人在大自然中提炼而成。不是靠某一个人而是积累多少人的智慧和创造实践,才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传统技法。我们不能靠一个人从无到有白手起家,所以必须学习传统。但传统不能死学,必须化,也即是运用前人已有的技法,加进一己的感情、修养,以及技术训练,把传统技法化得更接近于对象,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学到一点传统,到大自然中,描写各地的山川,要抓住各地山川的典型特点,有了旧的,再加上新的,从古法中乘除变化,以达到较为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效果。——陆俨少《山水画刍议》
陆俨少江山密雪
年×50cm约4.5平尺
款识:欲唤神奇到笔端,烂银山色照清寒。只俦人世无成画,独上南山常雪看。仿李营邱江山密雪图并赋,丁亥八月骫骳道人陆俨少。
钤印:俨少、骫骳道人
陆俨少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大师中较用力读书的,世评有“三分画画,七分读书”一说。他的画上溯唐宋,有庄严典雅之气象,又力追元人笔意,呈丰茂苍远之气息。他于水的结构、以及水之于画面整体的结构方面下力尤多,所以,在别的山水画家那儿逸笔草草或干脆留白的水,在他的笔下则是浓墨重彩、仔细为之,因此,他笔下的水是画的主体,也是精神的支柱,也是境界的张力,也是艺术共鸣的不绝回响。
张大千黄山高士
×40cm约3.8平尺
款识: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事实不可传,岂亦数作何。山无草木根,飞上穴而散。大千写石涛语黄山意。
钤印:张爰私印、蜀客、三千大千
题跋:阿长识得黄山意,写入丹青更皎然。阿长一去不得见,黄山终古呈清妍。落落大千两登黄山山绝顶,几摹阿长画笔神妙直到秋毫颠。鸣呼黄山,吾问大千黄山传不传。寿玺句。
钤印:寿玺
张大千之才艺,徐悲鸿尝叹为“赵孟后第一人”,朱省斋誉其云“时代画圣”。了解张大千绘画造诣的人,想必都有此同感。张大千山水能而神之,自具作家风度,其山水偏爱黄山,人有谓之“新黄山画派”者。张大千的山水向来推重唐宋,年少时又得名家巨迹多幅,且博览众家收获,游览大江南北,所作山水画风兼有南北二宗面目,技臻成熟,作品精彩纷呈。此幅《黄山高士》,勾勒填彩,少皴多染具富丽华贵之气。图中巉岩危石,龙松蟠结,高士远望,成功地表现了黄山崖巘千尺,块垒耸屹的奇秀之景。
董寿平黄山烟云
90×68.5cm约5.5平尺
款识:葆华同志嘱,寿平写。
钤印:寿平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因黄山而美不胜收,黄宾虹、张大千、董寿平等都曾对照黄山写生,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但最终都超脱了形似和写照的范畴,用自己的笔墨绘就出真正的黄山精神,从而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遗忘的大家。董寿平的山水作品在画界享有“黄山巨擘”的雅誉,自年他赴黄山写生之后,其山水画便多以黄山为师,所画黄山又以奇峰、虬松、云海为描摹对象,借助这些典型景象写出黄山的精神,并能做到整体气韵的统一。
此幅《黄山烟云》便是如此境界的佳作,笔墨所至,风生云起。黑、白、赭石三色并用,虚实相生。近处浓墨写出虬松,放眼望去则是一片云海,大气磅礴。那些若隐若现的山头更营造出浓郁的云海之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抵达了黄山之巅,脚踏云朵,山高天低,这是“卧游”山水所达到的极致佳境。董寿平却在随意的笔墨处理上就轻易达到了,并完美地呈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髓,显示出醇厚的文人书卷气和儒雅风范。
宋文治南浦轻帆
年
97.5×56.5cm约5.0平尺
款识:南浦轻帆。一九七九年炎夏画江南水乡雨歇之景,娄江文治于金陵江苏画院。
钤印:文治、宋灏、好山河
宋文治,当代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著名画家、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其作品走柔美虚灵一格,属十分典型“金陵一派”。宋文治一生的艺术活动,几乎贯穿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变革发展的全过程。他早年自学绘画,后拜著名画家吴湖帆为师,学习宋元绘画技法。年宋文治进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专业创作,并受傅抱石、李可染等作品的影响。他深入生活、博取众长,将中西绘画技巧综合起来,形成了自己新山水画创作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多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为主题,劲练而不霸悍、文雅而不纤弱,为世人所喜爱。此幅《南浦轻帆》创作于年,水光潋滟,远帆竞放,描绘了夏日大雨过后迷人的江南水乡之景色。
林风眠惊涛拍岸
年代
65.5×64.5cm约3.8平尺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说明:《惊涛拍岸》与佳士得年春拍《持荷花的仕女》为同一来源。当中《持荷花的仕女》画背林风眠亲笔以中文及法文题款“兹特赠Spankie先生夫人回国留念”,尽显史本基夫妇与林风眠之深厚交情。
林风眠渔舟唱晚
65.5×65.5cm约3.9平尺
“渔村风情”是林风眠尤为擅长描写的一类景致。此幅《渔舟唱晚》创作于年代,采用了林风眠典型的方形画面,画面中他并不追求立体感和逼真性,而是强调东方艺术特有的线条感、平面效果和装饰性。此图在构图上层次严密,水色、远山、天空,连成一片,静谧的水面和岸边,渔夫划舟,一群水鸟在船上休憩。这是一种林风眠特有的风格,是孤寂的、空旷的,也是抒情的。
明快、艳丽、热烈,亦有清淡、幽深、宁静,这种诗意的孤寂,“涌动着大自然的生命,编织着美和善的梦境”。林风眠长达40年的绘画探索也经历了变化,如画题渐次广泛,情感渐次深挚,形式语言渐次成熟完整等。但其基本的审美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美与和谐、内在抒情性。渔舟、水鸟,也都奏着同样的音韵,没有冲突、倾轧、黑暗、丑恶和肮脏。它们独自存在着,自足自立,它们沉静而自信,把力量隐在内里;它们远离血与火、是非纷争和喧嚣的市俗纠葛。它们从不张扬跋扈,狂怪奇异和歇斯底里,也不孤傲冷涩或顾影自怜。
同时,《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一般认为此曲是娄树华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首乐曲是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林风眠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音乐、诗词,他的绘画充满了音乐性和诗意,林风眠的这幅作品与此曲同名,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虽然是欢快的题材但在他画面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孤寂的情调。画面深邃、恬静、典雅、孤寂的意境与筝曲曲调相应和,更加凸显其东方古典情韵。
林风眠松涛远帆
67.5×67.5cm约4.1平尺
林风眠的作品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观之如舞蹈,如散文,如音乐。他对色彩的运用和对线条的处理,总是带着一种隐藏着的,淡淡的诗意与轻快的韵律。林风眠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画家之一,其用笔打破了“书法用笔”的禁锢,其不再简单的以书法线条来表现抽象的物象,而是融入了多种元素使他的创作变得更加生动多彩起来。
作品中画面的层次感是非常严密的。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群山,山后是灰色的天空,前景是一片茂密的松林,中部南方风格的房屋,以及成组的帆船,其空间层次的分布设计比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更加的复杂,使得作品全篇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均衡对称。他的笔下,山峦不再是传统的样子,而是用只属于他自己的笔墨,把他们丰富起来,充实起来,变得更加的有趣有味。
可以窥见,林风眠的彩墨山水画中是充满诗意和神韵的,这种诗意与神韵不是绘画的外在形式,而是除了视觉的表现之外,还表现在其作品的意境之上,从而实现了其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而成为艺术品。
吴冠中北戴河之晨
木板油画
年作
50×61cm约2.7平尺
款识:荼七七(正面);吴冠中北戴河克鉴留念吴冠中一九八四七月(背面)
20世纪的中国画家必须在学习西方时保持传统,并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成一体。在这类艺术家中,吴冠中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是在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不懈追求的典范,他的作品正是这种辛劳与探索的结晶。
吴冠中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少年时因结识朱德群而对艺术一见钟情,并决心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吴大羽等大师。年前往巴黎美院深造,年归国后行旅中国各地,致力于以创作探索与实践其“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理念,是20世纪影响中国现代绘画史发展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文革期间下放农村数年,年才被允许重拾画笔,从乡野中汲取创作灵感,风格越见质朴,将对美及形式的追求融贯于自然与人文风景中。
曾一橹寺前古松
-年作
57.7×47cm
款识:一橹
曾一橹,年出生于湖南武冈。年至年,在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年至年,参加新民学会去保定留法预备班学习。此后,在毛泽东的鼓励下,赴法留学,考入巴黎美院。“吾兄从事绘事甚好,尚望努力进修,日起有功”,这是毛泽东在信件里对亦兄亦友的曾一橹循循的勉励。而命运也使这对莫逆之交选择了不尽相同的救国图存之路。毛泽东一生金戈戎马,以军事和政治,付诸建国大业;曾一橹则用绘画,寄托对国家复兴与生活理想的追求。
年的中国,正在极端危机下,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写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壮丽的诗篇,而从签名来看,此作创作于至年。
根据曾一橹相关文献可考据他的油画作品传世极少,《寺前古松》创作于-年间,这十年间的中国,军阀混战,马蹄声碎。时任北平艺专教授的曾一橹,在纷乱的北平以他擅长的画笔为利刃,开始刻下这幅不朽的民族魂。
曾一橹对光影的控制极具功力,古松在画家笔下调谐得份外庄严。绿、红、灰这三种颜色构成了色彩典雅、传统的画面意象。而同时在光线处理上结合西方印象派的画法,使整个画面统一在温和的色调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十年代的中国,在国破家亡之下,曾一橹在北平以这样一幅作品寓示民族的光辉悠久和不屈尊严,中国定将生生不息,并与其挚友毛泽东在心灵上遥相呼应。
从而传达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动荡北平生活中那些日常性和延续性,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片断记录。而作为最早学习印象派绘画又主动向表现主义发展的中国艺术家,曾一橹较好地使之与中国民族艺术传统和精神交流融合,他无疑是中国油画表现主义手法的探路者和开拓人。
张光宇寄畅园深秋
年作
27×39cm约0.9平尺
在纷纭复杂时代的艺术活动中,张光宇是研究年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艺术活动家,出版家,是中国装饰性绘画的开拓者,标明了中国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他是中国现代设计和设计思想的开先河者,在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许多领域硕果累累;他是中国动漫事业的先驱,引领着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张光宇以一人之力,便完成了贯穿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创作。
《寄畅园深秋》创作于年,是艺术家极为难得且精彩的水彩作品。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盲人阿炳,并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光宇先生循着这凄美的乐声,来到了无锡惠泉寄畅园,描绘了《二泉映月》的创作地。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是张居正的追随者秦耀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借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光宇先生擅长工笔描绘,寄畅园中一山一水,一池一庭,一花一木,都被最大限度的呈现。画中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展开,亭影、树影,尽汇池中。用水彩描绘园中之景,可谓恰到好处。远处山峰和天边百元氤氲成一片柔和。进出园内大树参天,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令人如临其境。
朱德群柳桥晚眺
38×cm约3.4平尺
释文: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款识:陆游诗,彭城天门居士朱德群于云雾斋,甲子夏。
钤印:天门居士、朱德群、云雾斋、日新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tw/1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