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建筑师李烨打造乡村理想空间把远方的远
提
要
●“在建设民宿前,不如先造一座公共文化建筑,把村里的人心凝聚起来。”
●“作为建筑师不是去发明,而是去发现,去激发内在的生命力。”
●“不要把乡建当成自己的野心实践地,而是要切实为村里的百姓带去实惠。”
人物名片
李烨,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哈佛大学城市设计与建筑学硕士学位。年,在彭州小石村(现金城社区)开始进行乡建项目。
代表作有彭州市磁峰镇小石社区文化大院、金城社区五统一公共空间、蜀中糖门工坊及整村系列建筑设计与改造、凉山古里峡谷悬崖村整体策划与建筑设计、丹巴梭坡乡自布寺遗址改造增建工程、西昌莫西子诗公益图书馆等。
个人曾获FA中国青年建筑师最佳文化奖、年成都市十佳社区规划师。
小石村文化大院。直译建筑-建筑摄影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从成都市区一路往西北出发,约一个半小时后,就进入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脉地区——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小石村。这里,群山四合,村屋沿河而建。曲曲折折的大房檐,生出曼妙的曲线,远看,阳光和山脊像是在屋檐上奔跑。小石村的建筑都有标志性的“大房檐”,村落外貌典雅质朴,共享性的民宿连缀其中,令步入其间的人颇感亲近。如今,小石村已从一个凋敝、平平无奇的普通小村,成为了吸引流量的网红民宿村,80后建筑师李烨是其背后推手之一。
李烨,这位从清华、哈佛毕业的“学霸”从年就扎根小石村,修建文化大院、增加大房檐、建设“五统一”空间、打造共享民宿……从人文空间到经济场所,是他让一个全新的小石村崭露头角。
李烨
乡村长出大房檐
年,小石村面临转型。临危受命的岳付飞舍弃自己多年的经商,回到家乡,当起村支书,准备重新唤醒小石村的活力。此时,火热的民宿经济跃入他的眼帘。岳付飞喜欢李烨的民宿设计作品已久,小石村要打造民宿初始,他自然想到了李烨。
不过,彼时的小石村一穷二白,要拿出专门的经费请李烨几乎没有可能。尽管内心忐忑,岳付飞还是厚着脸,在朋友牵线下,问了李烨意愿。没想到,当时还在云南的李烨一口应允。
“从城市回归乡村,做一个吃力且不太赚钱的项目?哈佛学霸来做,大材小用?”外界质疑的声音纷繁,可李烨就像没听见一样,而是在岳付飞的带领下,在小石村不紧不慢地溜达了一圈。
眼前,统一的民居房、破败的酒厂、空心化的村落,像中国很多普通村子一样,小石村平淡无奇。如果仅仅依靠外形,要在民宿扎堆的村落里脱颖而出,可不是一条“正道”。
这次溜达后,李烨建议反套路而行,“在建设民宿前,不如先造一座公共文化建筑,把村里的人心凝聚起来,然后再慢慢做其他改造项目。”先花钱做一个不赚钱的项目?这个“脑洞”可不是胡诌。小时候,李烨的家就在城乡结合处。这样的生活经历,既能让他体味到乡村赶集、坝坝宴、分享食物等人情的往来质朴,也能感受到城市化进程下一些逐渐遥远的友邻相处。等他到了哈佛读书,跳出中国文化背景来重新审视自己生长的环境后,这种人文的凝聚力,更是让他印象深刻。到了小石村,他眼前,人与人情感的流动,似乎也变淡了。
和村民交流的李烨(最右边)。受访者供图
他想要有所改变。李烨解释给岳付飞,通过创造新的公共空间,来促进共同的交流、生产、民俗、仪式等,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记忆。对于小石村这类空心化严重、陷入身份失语困境的农村,通过社会记忆的方式,来记录、印刻、传递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民居风貌、地方民俗等可识别的文化形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记忆场所”来抵御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逐渐消失。
简单说,就是先把民心聚起来。如果把视野放长远一点,这点也可当下乡建趋势相符合。从新中国成立前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运动,到新世纪以来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再到如今“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面貌与特征。对于当代的乡村建设者而言,精神与物质两条思路应当并行不悖,一方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xw/1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