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爷旧时吉林旗人称呼中的一些有趣
上高中时学习《崤之战》,被秦国主帅孟明视的姓名给雷到了。这家伙本姓“百里”,名“视”,字“孟明”。不称呼姓氏而称呼其字和名,难免让今天的人觉得怪异。后来看了傅斯年和余太山的一些论述后,更多了一丝纳闷,进而猜测这哥们儿压根儿就不是华夏族人,而是散居中原的异族。因为我略知道一些旧时(解放前)家乡吉林市的旗人之间的称呼,其中不乏一些与“孟明视”类似的称呼方式。
《神鞭》里的金爷应该不是旗人,你一个汉族人,何苦留恋旗人那套臭规矩呢?
我说旗人而不是满族人,是因为解放前,很大一批汉军旗人和蒙八旗旗人还保留着旧时旗人的习惯,却没有用满族落籍。直到解放前,大多数旗人在家里,还称呼父母为阿玛、额娘,却不反对孩子称呼自己爸爸、妈妈。在外面,他们也多不忘旗人间不称呼姓氏的老例,在某些时候,一些老规矩会不知不觉显现出来。比如称“爷”。
旗人间称“爷”,是很有讲究的,“爷”跟辈分没有一毛钱关系,吉林满语的爷爷是“玛法”,奶奶是“纳纳”(纳纳发NENE四声,满语因地域和旗属不同,会有一定差异),爷是一种在旗人社会里被普遍使用的尊称,甚至还在吉林方言里派生出一个表示厉害的词汇“爷态”。
一般来说涉及到关系不大紧密的人,尊称要采用标准的“某几爷”方式。通常是把某人名字里的第一个字当作汉族称谓的姓氏来用,比如深受旗人文化影响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称呼宝玉为宝二爷。再熟悉一点,会省略了排行称呼“宝爷”(称呼时不会和其他人造成混淆),或省略了冠字简称为“二爷”(贾府里这么称呼是因为宝字辈儿不止宝玉一个人)。外人尊称旗人,有时为了套近乎,也多会采用二爷这种称呼。
在解放前,吉林旗人大多采用汉字名,且名字的首字多为吉祥喜庆之类的文字。当几个名字首字相同的,且在同一个圈子里的旗人,则需要有好事者进行重新梳理。比如关庆常、傅庆喜,都在自家都行五,又同在旗堆子(清代的公安机构)里当差,那么管区里的士绅民众往往会用庆五爷、喜五爷,或者是常五爷、庆五爷这两种方式称呼他们。当然谁用了庆字,也就代表谁在管区这个圈子里内更受敬重,“街面儿”上也就有了:“黄旗堆子庆五爷”这个名号。
还有一种特殊的称呼“爷”的方式,因为我知道的例子不多,所以还不敢确定这种方式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旗人福兴阿、富明阿兄弟,并没有按照大排行被尊称为福六爷和富八爷,而是被尊称为兴六爷和明八爷,且其家族同辈大排行里,并没有人用福或富为冠字称爷。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尊称是起源于家族内,而不是“街面儿上”闲人的尊称。我还听说过一个满语名字为“丰升额”的人被尊称为升二爷,但我不敢肯定满语名字被人称爷时,是不是随机从名字里选字。
称爷是市井称谓,一旦有显赫官职,就不能简单称爷了。比如,若贾宝玉在吉林城官任副都统,那他就得被称谓宝二老爷,或者宝二大人了。这种例子在吉林有很多,如曾在朝中做官,退隐吉林参股福源馆的“俊六大人”;如曾在将军衙门做官,死后葬在今天儿童公园吴家坟的“庆四大人”……
荣孟枚及其书法作品
称爷有着比较强烈的市侩味道,对于接收儒家文化的吉林旗人而言,多少有些粗鄙。读过书的人更喜欢自己设定一种名字,被人尊称。这种名字就和“孟明视”有些类似了。即采用名、字、堂号混搭的方式:如曾任吉林省旗务工厂的厂长,满洲镶红旗协领的申五春,名春福,字申五,申五春是他的敬称。再如号称东北三才子之一,曾参与起草过伪满《建国大纲》的荣孟枚,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姓胡苏哈拉氏(汉姓胡),名荣选,字叔右,号孟枚,别署佛桑馆,荣孟枚是他的敬称。只是这些尊称都是上层人士间的文化符号,对于贩夫走卒之类的旗人而言,见到他们,恐怕还得称爷。
或许是因为满族脱胎于军事集团的缘故,很多习俗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等级意识和标榜自我的味道。彼此称呼中多注重礼节,特别是对一些所谓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尊称也就成为彼此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试想如果贾宝玉不是官N代,只是一个吃糠咽菜的贫苦旗人子弟,出门上街,充其量也就被人叫做二宝子或宝二儿罢了。而这种称呼对二宝子或宝二儿而言,听得可能更自然,更亲切。
转载请注明“吉林乌拉永昌源作品”
图片取自互联网,在此向原作者致谢!
如果喜欢,请把文章转发给更多朋友!欢迎朋友们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zx/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