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陷三种无奈忙盲茫台海网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陈谷鋆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孟筠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论台湾地区青年的“忙、盲、茫”与“斜杠人生”现象》,作者指出:从年开始,“斜杠青年”(即一个人拥有多种全职与兼职工作身份)频登台湾的各大书店的书籍与杂志。这不禁让人好奇,岛内青年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通过在台湾的本土观察,分析台湾青年目前遇到的职业问题与职业心境。第一部分讲述台湾青年心中普遍感觉处于“穷忙”的状态, “穷忙”导致他们根本存不到钱。第二部分分析台湾青年们的三种无奈的心境:“忙碌”、“盲目”、“茫然”,由此勾勒出台湾青年错误理解“斜杠人生”、沉浸在“小确幸”的现状。第三部分是目前内地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总结指出内地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可以为台湾青年在职业规划上提供另一种选择。文章内容如下:

从年开始,“斜杠青年”(即一个人拥有多种全职与兼职工作身份)频登台湾的各大书店的书籍与杂志。这不禁让人好奇,岛内青年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通过在台湾的本土观察,分析台湾青年目前遇到的职业问题与职业心境。第一部分讲述台湾青年心中普遍感觉处于“穷忙”的状态,“穷忙”导致他们根本存不到钱。第二部分分析台湾青年们的三种无奈的心境:“忙碌”、“盲目”、“茫然”,由此勾勒出台湾青年错误理解“斜杠人生”、沉浸在“小确幸”的现状。第三部分是目前大陆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总结指出大陆对台的红利与补助政策可以为台湾青年在职业规划上提供另一种选择。

一、引言

年8月,台湾杂志《远见》以标题《我该不该去大陆》出刊,撼动了台湾青年的就业心态。其封面以鲜明的数据包括年台湾人才在内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就台湾青年分析自身是否适合前往内地工作做出一些指导。在这份调查中,《远见》及咨询科技合作启动“台湾人才西进满意度大调查”,回收份有效样本,其中份有大陆工作经验或目前正在大陆工作。通过定量问卷分析,许多台湾民众前往大陆工作的原因可大致上分为六点:

(1)大陆市场广大, 有成长空间与发挥个人专长的平台(37.2%);

(2)公司要求,到内地短期或长期出差(35%) ;

(3)大陆的薪资与福利优于台湾(28.1%);

(4)认为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如大陆(28.1%);

(5)因为年轻,想到大陆接受挑战,借此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27.9%);

(6)台湾薪资水平停滞多年(26.6%)。

由此可以看出,台湾民众内心渴望的除了眼前的薪资待遇外,更关心工作前景与大环境的发展。

二、穷忙

为何台湾青年重视工作的发展性大于眼前的税后实际收入?答案显而易见:台湾民众对工作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感。目前岛内的青年常提到“穷忙”一词,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早在年戴维·谢普勒的《穷忙:我们这样的世代》中就记录了穷忙族的现状,剑指美国体制与政策的弊端。他认为必须严肃看待造成贫穷的个人与社会因素。此书的书名The Working Poor便是“穷忙”的最好翻译。台湾知名网络说书人囧星人也就此书与贫穷意味着什么做了一下叙述:①你比较没办法掌握私人决定:   当你手上的钱只有那么少,对于生活的选择也就不会很多。   ②你无法敏捷地避开危机:   为了省钱,你很容易陷入危机。而陷入麻烦之后,你又不知道怎么解决。   ③你很难翻身:   贫穷的枷锁不仅让人身心劳累……也会逐渐腐蚀人的个性。穷人容易陷入自卑或自闭的情绪,这就更加影响他们本来就不被看好的就业活动。   穷人觉得自己不重要。当做了一份工时长、工资少、可替代性高的工作,他们容易对生活更加绝望,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循环。   ④需要完美的阵容以及天时地利才能摆脱现况:   先决条件包括全副的技术、好的起薪、有升迁机会的工作、目标明确、勇敢、自尊、没有大笔债务、没有疾病、没有毒瘾、家庭健全、朋友诚实正直、私人或政府机构必要的协助等等。若是出现任何缺口,麻烦就会接踵而来。   ⑤因为你穷,就代表你没办法保护自己。

邱子珉()为“穷忙”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加班却仍然贫穷的人,是过劳死的主角。”记者蔡雯琪指出:“穷忙族”是指不断地努力工作,但每月的薪水仍只能负担生活基本开销的人。他们与“月光族”(每月薪水都花光)明显的不同在于“月光族”将薪水花在娱乐上,而“穷忙族”无法顾及娱乐,只能应付日常开支(例如:水费、电费、房租、伙食费、交通费等)。

根据台湾地区《近年薪资样貌研究报告》,有高达万人的月薪资介于2万2千元至2万3千元(约到人民币)之间。其中21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约有42.5万人。正因为台湾同胞对于穷忙的恐惧,所以更渴望一家前景光明的公司,只要有机会升职,就意味着加薪与更高的权利职称。若我们深入探究这种对穷忙的恐惧,会发现他们被困在由三种无奈所构成的框架中:忙碌、盲目、茫然。这三种无奈的心境并非笔者所创造,出自年由李宗盛为张艾嘉制作的《忙与盲》。在与许多台湾青年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步入职场后,出现了茫然的心态。

三、三种无奈:忙碌、盲目、茫然

(一)忙碌:错误理解斜杠人生

目前许多台湾企业使用“责任制”捆绑员工。这彷佛一个魔咒,当员工被冠上“责任制”的帽子,他们的个人自由也在无形中被公司绑架:除了每天正常上班的8小时外,未做完的工作仍须带回家继续完成,因为这属于他们个人的责任范围。可即使超时工作,他们的薪资水平仍处在较低水平。最常听到与低薪这一名词挂钩的就是“22K”(即台币22,月薪,约元人民币)、青贫世代(青年贫穷世代)、血汗公司等。

许多青年为了多挣薪水而选择下班后继续兼职,做一个“斜杠青年”(slasher)。斜杠(slash)这个概念是由年作家玛西·阿尔伯在她的书《双重职业》中提出, 主要是指现在的年轻人不再遵循传统只专注于一份职业的价值观。越来越多人选择从事多种职业、兴趣与专业, 使自己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化,以斜杠(slash)放在个人所兼任的多元身分中。例如某人在自我介绍中会加斜杠代表身兼数职(如秘书/摄影师/保姆)。所以斜杠青年是指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人。

但斜杠原本的意义并非兼职,而是一种新的年轻人,特别是指千禧世代热衷的生活形态——追求多面自我,享受多元化的人生。囧星人在说书《斜杠青年》一书中利用了著名的“富翁与渔夫”故事来说明斜杠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她提到:

有一个富翁在海边度假,看到垂钓的渔夫。   富翁:“我告诉你怎么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首先,你需要借钱买艘船出海打鱼。赚了钱之后,再雇一些帮手,增加收成,才能增加利润。”   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买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渔夫:“再然后呢?”   富翁:“买更多的船。”   渔夫:“再然后呢?”   富翁:“投资水产,把公司上市。如此一来, 你就能跟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渔夫:“那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   富翁:“成为亿万富翁, 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边悠闲地度假了。”   渔夫想了想后说:“我现在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很多人都应该听过这个故事,也有很多人听了这故事之后,认为苦苦赚钱的人都是傻子。但他们忽略了这个寓言中对于金钱的严重偏见。表面上,富翁和渔夫都是在海边悠闲过活。但这种悠闲对于富翁来说只是一个选择。他可以在小渔村度假,可以到瑞士赏雪,可以到日本泡温泉,也可以去埃及参观古迹。两人之间差异在于:富翁有“选择”的权利,这使他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从这故事中,我们也了解到富翁拥有的财务自由重点不在“财富”,而在于“自由”。囧星人为财务自由做出解释:

财富自由的核心其实是“自由”,追求财务自由的目标不是为了财富最大化而是为了将财富的“约束力”降到最低。……从今以后,你拥有了“拒绝”的自由,你不需要再为了钱去做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

但是在台湾,人们普遍将斜杠理解成兼职,以求通过“斜杠”加薪,当然生活越来越忙碌。这已经脱离了玛西·阿尔伯提出的斜杠生活的“选择”与“自由”概念的原意。试想:有一份主要收入的台湾青年还要靠斜杠的方式兼职,就说明他的主要收入不高,要通过压缩休息时间,外出兼职来补贴家用。这与原本斜杠青年拥抱多元人生的“选择”与“自由”相去甚远。

台湾青年误把斜杠当成兼职并不是最差的情况,最差的是许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如劳保健,类似内地的五险一金),降低人事费用,不愿招聘专职员工,转而招聘兼职或派遣工。很多青年无法找到专职工作,最后只能成为“非典型就业”工作者。“非典型就业者”类似于日本的“飞特族”(Freeters),即非公司正式员工,没有正式的长期合同,随时承担着失去工作的压力。据王国钦指出:“非典型工作,指的是部分工时、定期契约与派遣工作者。”在年,台湾的非典型就业人数达到78.1万人,占全体就业人数7%,创历年最高。这些人要面对退休没保障,没有劳工保险、全民健康保险等压力。

无论台湾青年是否找到专职工作,他们都面临低薪与高压的双重压力,许多人便进而选择拥抱“小确幸”——这种短暂、虚幻、微小的自我满足症是第二种无奈的现象:盲目地追求“小确幸”。

(二) 盲目:拥抱小确幸

“小确幸”一词源自于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兰格汉斯岛的午后》书中第19篇,村上春树将“小确幸”定义为:“人生中小而确切的幸福。”许多台湾青年因为不稳定的经济条件而不敢追求梦想。精神上的梦想无法满足,年轻人进而选择用少许金钱买一些疗愈的小物品,满足心中微小的幸福感,使自己沉浸在幸福的幻觉中。

根据邱子珉()解释:“小确幸”点出台湾同胞的焦虑,“小”这个字说明了台湾青年因为对社会的无力感,只能依靠“小确幸”自身的物化遮蔽,甚至合理化“小”与“幸福”间的关系。若仔细观察台湾的现况就会发现,许多台湾青年没什么梦想,却盲目跟风。如时下很多年轻人的理想职业就是开咖啡店、开夹娃娃机店、卖手工制作的小物品。对此现象,邱子珉批评道:“小确幸‘内缩’了台湾人向外发展的企图心。不可否认,小确幸的‘小’实为一把双面刃。”他也提出反思:小确幸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的匮乏。为什么台湾的环境无法给我们“大确幸”?为什么我们一般人只配拥有小确幸?

邱子珉认为,小确幸代表着享乐主义,因为看不到希望,不如活在当下,尽情挥霍。因为无法面对沉重的经济与社会压力,所以“缩”在家里;因为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缩”在片刻的欢愉当中;因为得不到大幸福,所以“缩”在小幸福里。小确幸正是“下层社会”最好的写照。在台湾,小确幸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狂欢式的购物”,这种对吉祥物的朝圣及对某种生活风格的追求,实则在鼓吹人们不断消费——似乎只要去消费,或只能通过消费,才能获得那小而确定的幸福,获得瞬间沸腾下的幸福感”。比如有的年轻人觉得既然买不起房子,就买部Iphone手机来让自己获得幸福与优越感,因此小确幸获得集体式的膜拜。这种盲目跟风现象严格来说可归咎为三个原因:经济的萎靡、精神的匮乏及个人拥有的有限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小确幸不仅使年轻世代追求狂欢式的消费, 也令他们迷失自我。因为当人们看不到希望、对未来感到茫然、没有任何追逐的目标,只能尽情活在当下。

(三) 茫然:看不到未来

年,由《联合报》与“中国信托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台湾年代表字公布后,在总票数票中,“茫”字获得票得冠。根据台湾地区“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台湾就业通网及客服中心所做的《新鲜人职场焦虑感大调查》结果显示,对未来感到焦虑的受访者占比最高,感到焦虑的原因中认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的比例最高,占56.78%,其次为“担心能力不足以应付工作所需”占50.28%,再次之为“担心主管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及“担心自己技不如人”,各占23.73%。

无独有偶,年国泰人寿与城市浪人协会公布的《青年求职焦虑调查》,结果指出青年认为“在学校所学,让自己对于未来职业生涯更为焦虑”者高达七成,而有超过九成的青年对未来职业选择感到茫然……该调查发现,96.4%的青年害怕作出职业选择,65.3%不确定自己应选择何种职业,31.1%认为自己对未来毫无方向感”。

面对全球化与高科技的浪潮,许多企业已经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力。相比之下劳动者的薪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面对通货膨胀与越来越高的房价,一般劳动者根本就存不了银子、养不起孩子、供不起房子。本文归纳了几个使台湾青年感到迷惘的常见原因:①学历贬值:学历不再是找到高薪或好职称的保证。   ②薪资涨幅低于物价:加薪的金额仍无法追赶上物价上涨。   ③房价攀升:年轻人的薪资无法负担房屋贷款,只能继续租房。

④缺乏在职专业培训:公司为了节省成本,不愿花钱给员工进行专业培训。⑤夹缝中的三明治族:青壮年已婚人士要照顾年迈的双亲与年幼的儿女。   ⑥毕业即负债:许多台湾学生贷款读大学与研究生。   ⑦毕业即失业:所学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合。   ⑧大学排名退步:如台湾大学的排名已不在全球前五十。   ⑨学非所用:毕业生面临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符合社会潮流趋势。   ⑩产业外移:许多台湾厂商前往劳动成本更低廉的地区。   产业转型:传统产业无法跟上现代趋势,导致技术落后,产品老旧。   产业过于侧重服务业:服务业并高端科技与高的技术门坎,容易被淘汰。   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许多人没有设定学习目标,愿赴海外用劳力赚钱。   

然而,与其一味地指责台湾青年,教育工作者不如反思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也要为青年们的迷惘与茫然负起责任。知名脑神经教授洪兰就提到:“目前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空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经过思考的东西很容易忘记,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并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空间。

四、结论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在年《哈佛商业评论》中,约翰·泽雷、罗伯特·沃伦、乔许·贝林给企业制定出三项原则。本文认为这三项原则也适用于每个人:①走出舒适区②时机就是一切③不要忠于现状。

在台湾青年的三种无奈(忙碌、盲目、茫然)的分析之后,本文亦建议台湾青年除了用斜杠兼职多份工作外,考虑目前大陆的惠台政策,前往大陆去体验不同于岛内单一的就业环境。也许大陆的工作机会可以帮助台湾青年们打破穷忙的三种无奈现状,跳出《忙与盲》歌词中所描述的上班族无奈的就业情况。

最后,本文引用洪兰教授的几句话勉励台湾青年:“一开始的迷惘没有关系。‘游荡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没有白走的。”

来源:直通台湾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shizx.com/jldl/139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